乡村、社区文化生活美起来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广东通过公共文化共同体激发文化活力——
乡村、乡村社区文化生活美起来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 穗石村“春喜穗石”公益集市 李 健 摄
3月5日,社区生活一场乡村美育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莲麻村嗡嗡学堂举行。文化my19111蜜芽入口李花园里新绿盎然,美起村民围炉煮酒,乡村共同探讨乡村美育之路:返乡创业的社区生活大学生付秋妹教孩子们唱英文歌,爱好诗歌的文化老人教孩子们用客家话朗诵古诗词,民宿主人将会议空间腾出来给孩子们上课,美起做豆腐花的乡村仙姐带孩子们学习制作特色食物,养蜜蜂的社区生活潘叔教孩子们认识蜜蜂……
莲麻村曾是广州北部偏远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文化该村依托黄沙坑革命旧址红色资源,美起建设穗北红色产业带,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社区生活my19111蜜芽入口游客前来游玩。但村民的文化收入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没有得到很大提升,村民和村委的关系还不够融洽,乡村治理存在难度。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支持下,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组成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课题组,深入莲麻村寻找乡村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课题组以乡村美育为切入点,建立了“嗡嗡队”儿童学习团队,策划了嗡嗡学堂美育平台,提出了“探梦莲麻红色剧本游”和“红色莲麻墟”的共创方案,与商户、村民合力打造新一代沉浸式文旅服务。白杰鹏是率先在村里开设酒坊的年轻人,他扮演一名地下工作者,带领游客感受革命初心。白杰鹏多次与课题组交流,并组建起村民志愿服务队,指导、带动其他村民参与。在村民的积极参与和自觉组织下,红色剧本游在莲麻村慢慢展开,更多村民主动加入。课题组组织视频制作学习班,鼓励村民们拍摄本地生活。
莲麻村缺乏公共文化氛围,没有舞狮、舞龙等具有集体记忆的民俗活动,外来媳妇花姐在共创会议中提出这个话题。
莲麻村刚刚送走了最后一位东江纵队老战士,这些为革命奉献的老战士,应该得到村民、游客的集体缅怀和纪念。今年清明节,能否以艺术形式表达对先烈和老战士的感恩与思念?为此,村民自发组织了第一届莲麻思念节,让游客与村民一起,通过手作、仪式来表达敬意,丰富红色文旅产品。
去年以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政策指引下,提出了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的课题,整合社区文化力量,创建出更有凝聚力、认同感、团结度的社区公共文化共同体,带动村民自办文化活动,有效探索基层自治的科学路径。在这样的思路下,莲麻村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被激发,公共文化共同体意识正在形成。
黄埔区龙湖街道龙湖社区的居民也通过这样的形式,重建社区亲密关系。龙湖社区有常住人口约8000,其中本地户籍人口约2050。拆迁上楼的村民失去了世代耕种的土地,于是将许多拆迁待建的土地开辟成菜地。课题组在龙湖街道调研时发现,很多村民乐此不疲地在街头摆摊卖菜并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坚守农作习惯,并通过卖菜交易开展社交。外来居民对这块土地的感情尚未形成。课题组成员、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设计教研中心主任李健表示,这两类人群的交集是文化融合的关键点。
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新老龙湖人以美食派对为载体,营造新民俗氛围,打造富有艺术感的社区共创场景。何容珍是龙湖社区黄田村人,虽然村庄已拆迁,但她和老朋友没有散伙。大家定期到她临时搭建的菜园聚会,制作乡村美食。来自湖南的李老师带领社区的妈妈和孩子们,作为龙湖街道“妈妈行动队”分队,与黄田村的奶奶们一起建设“爱心菜园”。来自中科院的李博士被推选为“龙湖先生”,给大家科普种植技术。去年冬至,龙湖街道各个社区的“妈妈行动队”带着孩子们,在社工、志愿者、村民的帮助下精心布置社区文化艺术节,举办艺术菜市场、美食市集、节气美育展、农耕服饰秀等活动,开启新的社区记忆。
以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为纽带,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道穗石村的乡村文化自信正在被激活。
穗石村私伙局凝聚了一群痴迷粤曲的老人,年过七旬的良叔通过自学成为远近知名的民间粤曲家,如今他感慨后继无人。课题组走进穗石村,探索怎么用公共文化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课题组想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穗石村建立了3支文艺志愿队,对穗石粤曲私伙局予以帮助,邀请专家和志愿者加入;以海选方式发动全村小朋友组建“拾粤合唱团”,用童声传唱经典粤语歌曲;培养当地妇女组建广场舞舞蹈队,让年轻学子与阿姨一起起舞。村民和广州大学城志愿者还将举办穗石东海岸艺术节,在祠堂里共同演绎新时代文明之歌。“穗石村以艺术介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有效探索出志愿者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有效激活沉寂的乡村文化,把本地人和定居在穗石村的外地人很好地团结起来。”李健说。
本文地址:http://theguitarpal.com/news/52c599912.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